疝气

2019-04-16

一、定义

疝气,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,通过人体间隙、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.俗称“小肠串气".自脐部突出的疝称脐疝.临床上分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.

二、中医辨证

1. 肝气郁滞

忧思、愤怒、情志不舒、气机不畅、气窜于少腹而发病。

2. 寒湿内停

久坐寒湿之地,或雨淋受寒;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,而发病。

3. 中气下陷

强力举重,房劳过度、伤于正气,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,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:或老年肝肾亏虚、筋脉松驰、或因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、升提失职而发病。

三、疝气的形成原因

原因一:多是因为咳嗽、喷嚏、用力过度、腹部过肥、用力排便、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引起。

原因二: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,或闭锁不全,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,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,而形成疝气。

原因三:因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,鞘状突闭锁也较迟,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。

四、疝气的症状

  在小儿脐部形成向外突出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物,外表呈球形或半球形,顶端有一小瘢痕,摸上去柔软。

  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。在白天,小孩跑跳时肿物会由小变大,但是无明显痛感。晚上时会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,并伴有肠鸣音。肿物缩小或还纳后,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。

  但在哭闹、运动、咳嗽、解便后等情况,肿物变的特别大,摸上去较坚实,腹痛加剧并出现呕吐、腹胀、排便停止等情况。在婴儿啼哭时腹压增高,该变化更为明显,皮肤也变得较薄。

  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,嵌顿甚为罕见。

阅读106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