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义
贫血是临床血液病中很常见的一组症状。在一定容积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。
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低于130g/L、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低于120g/L者即可诊断为贫血。
贫血程度分级:
根据血红蛋白浓度,成人贫血程度划为4级。
轻度:Hb参考值下限至91g/L,症状轻微;
中度:Hb90~60g/L,体力劳动时心慌气短;
重度:Hb60~31g/L,休息时感心慌气短;
极重度:Hb≤30g/L,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。
中医没有贫血这一病名,中医将贫血称为血虚,因先后天亏损,血液生化不足,或因失血、溶血等耗伤血液,以致营血亏少,脏器失其濡养。以面白舌淡,眩晕心悸,血红细胞少,血红蛋白量低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。
二、中医辨证分型
1、肝血亏损
头晕目眩,视物昏花,肢体麻木,月经不调或闭经,面色无华或萎黄,舌淡苔白。
治疗原则:养肝柔肝、补血养血。
2、脾虚血亏
疲倦乏力,面色萎黄或无华,食少腹胀,便溏,头昏眼花,月经量少,舌淡,苔薄白。
治疗原则:补脾养血。
3、气血两虚
眩晕,面色不荣或萎黄,疲倦乏力,心悸气短,或月经不调,舌淡苔薄白。
治疗原则:补气益血。
4、肝肾阴虚
眩晕耳鸣,两眼干涩,腰腿酸软,五心烦热,咽干口渴,或低热,盗汗遗精,鼻衄、牙龈出血,或月经过多,舌红少苔。
治疗原则:滋补肝肾(滋阴补肾)为主,或兼能清热。
5、脾肾阳虚
畏寒肢冷,倦怠神疲,腰酸腿重,食少便溏,阳痿,或月经不调,舌淡形胖,苔白滑润。
治疗原则:温补脾肾。
三、危害与并发症
1、危害
可引起头晕目眩,心悸失眠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肢体麻木,面色淡白或萎黄,唇甲色淡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食少腹胀,便溏,头晕眼花,妇女月经量少等问题。
2、并发症
(1)严重的贫血:可使心肌缺氧而发生心力衰竭。
(2)出血: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凝血因子的缺乏,贫血出血者也不少见有时也可发生脑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。
(3)痛风:严重的巨幼细胞贫血可见骨髓内无效造血引起的血细胞破坏亢进,致使血清内尿酸值异常升高,引起痛风发作。
(4)精神异常:贫血不仅可发生外周神经炎,亦有发生精神异常者,如兴奋不安、忧郁寡言,甚至梦游症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