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义
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,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(髓核、纤维环及软骨板),尤其是髓核,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,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,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,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(或脱出)于后方或椎管内,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,从而产生腰部疼痛,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、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。
二、中医辨证分型
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“腰痛症”、“痹症”、“痿证”的范畴。其病因是外伤劳损与外感风寒湿热邪气,导致气血经络受损,或是由于肝肾不足,外邪乘虚而入,致使气血瘀阻而发病。
1、气滞血瘀型
腰痛症状明显,脊柱侧弯,腰4—5间有明显压痛点,向下肢放射,患者在咳嗽、大笑时症状加重,疾病晚期可见患者肌肉萎缩,直腿抬高试验阳性,强迫体位,舌质暗紫。
治疗原则:行气活血祛瘀。
2、湿热下阻型
腰腿疼痛,肢体无力,疼痛处有热感,遇热或者雨天疼痛加重,患者恶热口渴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。
治疗原则:清热利湿。
3、风寒阻络型
患者腰腿疼痛有沉重感,自觉四肢湿冷,症状随天气变化,脊柱侧弯、椎旁压痛或放射痛,患者喜暖恶寒,舌苔白腻。
治疗原则:祛风散寒。
4、肝肾两虚型
腰腿疼痛久治不愈,症状反复发作,患者筋骨萎软,按压疼痛处症状有所缓解,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,侧卧时症状减轻,有时腿部发麻时伴有耳鸣耳聋,舌淡苔白。
治疗原则:补益肝肾。
三、危害与并发症
(1)导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出现。
(2)导致腰椎滑脱。
(3)导致腰椎骨赘形成。
(4)可能会出现腰痛、下坠感、下肢放射痛等一系列现象。
(5)导致后关节退变与骨质增生的出现。
(6)导致腰椎不稳和椎间盘变窄。
(7)导致黄韧带肥厚、钙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