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湿

2019-04-18

西医定义:

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、骨骼、肌肉、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,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。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,病程较长,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。在现代医学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,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,包括:滑囊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粘附性肩囊炎、骨性关节炎、银屑病 、风湿热、类风湿性关节炎/复发性风湿病、红斑狼疮、巨细胞性动脉炎、多发性肌炎、腱鞘炎、纤维肌痛、炎性肠病关节炎、风湿性心脏病等。

中医定义:

风湿病属中医学“痹症”。痹,即痹阻不通。痹症是指人体机表、经络因感受风、寒、湿、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、麻木、重着、屈伸不利,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。

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。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,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。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,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,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(风湿性关节炎)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性关节炎、痛风等。

二、中医辨证分型

1、风痹

以感受风邪为主,侵犯肌肤、关节、经络,风性走串,故临床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。因风为阳邪,“上先受之”,故多发为上肢、肩背等处;卫阳不固,膝理空疏,故有恶风,汗出之症。

2、寒痹

多因阳气不足,感受寒邪,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着,且固定不移,遇寒加重,得热痛减或缓解。又因寒主收引,其性凝滞,故临床常兼恶寒、肢体拘挛、屈伸不利、脉弦紧等。

3、湿痹

以感受湿邪为主,湿邪留滞于肢体、关节、肌肤之间,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、麻木重着为特点。因脾主湿,而湿性黏滞,阻碍气机,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,如头沉而重、胸闷纳呆、腹胀身倦、苔腻、脉缓等。

4、热痹

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,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,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,伴有身热、汗出、口渴、舌苔黄腻、脉滑数为特点。因热为阳邪,易伤阴津,故红肿明显,常兼有红斑、结节、口渴、便干等症。

5、燥痹

以感受燥邪为主,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,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引起得一类痹病。因“燥盛则干”,阴血津液不足,筋骨关节失于濡养,故临床以肌肉瘦削,关节不利,口鼻干燥,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。

6、风寒湿痹

风寒湿邪兼加而至,为“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”之本义,临证时需辨析三者之中孰轻孰重。若以风,湿为主者,称为“风湿痹”;若以寒、湿为主者,称为“寒湿痹”;若风寒湿三气兼重,则以“风寒湿痹”名之。

7、湿热痹

感受湿热之邪为主,或是风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而致。

三、风湿病的危害和并发症

1. 肺炎。由于免疫能力下降,遭受细菌感染,患者常合并肺炎。

2. 泌尿系统感染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,或者患感冒后,常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

3. 柯兴氏综合征。若用激素时间过长,常因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而并发柯兴氏综合征,常见症状主要有满月脸、水牛背、体重增加等。

4.口腔溃疡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常出现口腔溃疡,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、皮疹、味觉消失等不良反应。

5. 传染病。由于患此病的时间太久,自身免疫功能下降,当社会上流行某些传染病时,比正常人更易受到传染。

6.肾脏。可出现肝大、黄疸、肝区痛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。

7. 心脏。容易引起心包摩擦、心脏扩大、心率加快等心脏病,危害巨大。

8. 关节。全身大小关节容易出现疼痛肿胀、引起僵直、畸形功能丧失。

9.消化系统。容易引起消化不良,甚至胃肠道穿孔、出血、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
10. 病情严重者,可出现畸形位骨性强直,甚至关节脱位


阅读77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