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义
哮喘属于中医“喘鸣(喘气间痰鸣声)” 、“上气(肺气上逆)”、 “ 哮吼(吼叫咳嗽)”等范畴。如在发作早期多为热喘,反复发作就成为虚喘症。多因气候转变,寒温失调,饮食过生冷,导致肝脾肾三脏都虚,痰停留在肺中,遇到诱因就发作,反反复复。中医学认为,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。肺道不能主气,肾虚不能纳气,导致气逆于上,喘急。脾为生化之源,脾虚生痰,痰阻气道,导致喘咳,气短,从而形成哮喘。
二、中医辨证分型
1、实喘(过敏性哮喘急性期)
①寒喘:绝大多数单纯过敏性哮喘发作属于寒喘范畴。寒喘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、呼吸急促、喉中痰鸣、烦燥不安、夜间尤重、畏寒背冷、喷嚏频频、流涕不止、痰液清稀或带泡沫、小便清长、舌淡苔薄白或白腻、脉弦细或浮滑,重者可见呼吸短促、面色苍白、两唇青紫、大汗淋漓。
②热喘: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,面唇较红,过敏性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,喉中痰鸣,喉痛,痰液粘稠而黄,口渴喜冷饮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,舌红苔黄腻。
2、虚喘(过敏性哮喘缓解期)
①肺虚型:肺虚为慢性过敏性哮喘的主要征候。肺虚多由外感病后气阴二伤所致。由于肺为气之主,因此平素的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、痰多清稀、面色神疲、语低懒言、或畏寒自汗,稍感风寒容易诱发急性过敏性哮喘发作,发病前喷嚏频频、流清涕不止、鼻眼奇痒、咽痒鼻堵、舌淡苔薄白的属肺气虚。
②脾虚型:多因外邪入侵,如多食生冷、辛辣食物或进食“发物”或过咸过甜食物而致脾不健运,痰浊内生上行于肺而致。平素表现为咳嗽痰多,面黄少华,倦怠乏力,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,或见浮肿。舌淡苔白润。
③肾虚型:肾虚型患者多属过敏性哮喘史较长,且经常反复发作,久病及肾,故致肾气亏乏,摄纳失常。慢性过敏性哮喘主要表现为肾气虚,是久病伤肾、肾元亏损、肾气失纳而致。平素表现为气短息促,呼多吸少,活动尤甚,吐泡沫痰,腰酸腿软。肾阳虚的平素表现为久病体虚,畏寒,动则息促,腰酸耳鸣,自汗,手足不温,面色苍白,小便清长或夜尿多,舌淡嫩苔白润,脉沉细无力;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,五心烦热,痰少粘稠,口干咽燥,尿黄大便干,消瘦,盗汗,舌质红,肾阴虚所致的肺病与现代医学的肺结核相似。
三、危害及并发症
1、猝死:猝死是过敏性哮喘最严重的并发症,因其常常无明显先兆症状,一旦突然发生往往来不及抢救而死亡。
2、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:据统计,哮喘半数系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诱发。
3、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:由于哮喘发作、缺氧、摄食不足、脱水,心、肝尤其是呼吸和肾功能不全,常常并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。
4、气胸和纵隔气肿:由于哮喘发作时气体潴留于肺泡,使肺泡含气过度,肺内压明显增加,慢性哮喘已并发的肺气肿会导致肺大泡破裂,引起气胸甚至伴有纵隔气肿。
5、呼吸骤停和呼吸衰竭:严重哮喘发作通气不足,并发气胸、肺不张和肺水肿等,均是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。
6、多脏器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:由于严重缺氧、严重感染、酸碱失衡、消化道出血及药物的毒副作用、重症哮喘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