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义
颈椎病属于中医学中的“痹症”、“眩晕”、“项筋急”、“颈肩痛”等范畴,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,以致筋骨劳伤、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。
二、中医辨证分型
1、寒湿阻络型(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)
头痛或后枕部疼痛,颈僵,转侧不利,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;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,肌肤冷湿,畏寒喜热,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,舌淡红,苔薄白。
治疗原则:温经活血、祛寒除湿、通络止痛。
2、气血两虚夹瘀型(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)
头晕或眩晕,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,身软乏力,纳差,颈部酸痛,或双肩疼痛,舌淡红或淡胖,边有齿痕,苔薄白而润。
治疗原则:益气养血、醒脑宁神、活血通络。
3、气阴两虚夹瘀型(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)
眩晕反复发作,甚者每日数十次,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,伴恶心,呕吐,身软乏力,行走失稳,或心悸,气短,烦躁易怒,咽干口苦,眠差多梦等,舌红、苔薄白或微黄而干,或舌面光剥无苔,舌下静脉胀大。
治疗原则:益气养阴、安神醒脑、调和气血。
4、脾肾阳虚夹瘀型 (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)四肢不完全瘫(硬瘫或软瘫),大小便失禁,畏寒喜暖,饮食减少,舌淡红,苔薄白或微腻。
治疗原则:补肾健脾、温经和阳、强筋健骨。
三、颈椎病的危害与并发症
(1)吞咽障碍
吞咽时有梗阻感、食管内有异物感,少数人有恶心、呕吐、声音嘶哑、干咳、胸闷等症状。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,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管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。
(2)视力障碍
表现为视力下降、眼胀痛、怕光、流泪、瞳孔大小不等,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,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。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。
(3)颈心综合征
表现为心前区疼痛、胸闷、心律失常(如早搏等)及心电图ST段改变,易被误诊为冠心病。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。
(4)高血压颈椎病
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,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,称为“颈性高血压”。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,故两者常常并存。
(5)胸部疼痛
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,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。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。
(6)下肢瘫痪
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、疼痛、跛行,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,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、排尿障碍,如尿频、尿急、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。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椎骨刺的刺激或压迫,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。
(7)猝倒
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,倒地后能很快清醒,不伴有意识障碍,亦无后遗症。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。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,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