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

2019-04-18

一·定义

糖尿病在中医中公认属于消渴的范畴,中医所讲的消渴也不一定是糖尿病。消渴是中医的一种疾病,以多饮为主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描述。中医讲消渴分为三种类型,分别为上消、中消和下消。上消关乎肺,以口干多饮为主;中消责在为,以消谷善饥为特征;下消因于肾,以小便量多为主。但是临床上所见典型的糖尿病以多饮,多尿,多食,消瘦,上中下消并见。而临床上不典型的糖尿病消渴的症状多不明显,往往在体检的时候发现。这种病人症状不多,口渴也不明显因此在辨证论治中,不能算作消渴的范畴,应当根据脉象,舌象,已经患者口述的不适症状,统一为一个证,再进行选方用药。

  二·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

1、气虚型,表现为身体非常容易出现疲劳、气短、乏力。

2、痰湿型,表现为身体肥胖、肚大腰圆、油脂分泌增多、夜间打鼾也就是打呼噜非常响。

3、阴虚型,患者表现为怕热、口干舌燥、喜欢吃比较冷的食物。

4、血瘀型,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暗、脸上长斑、黑眼圈、记忆力下降等。

三·治疗原则

1.清热除烦,益肺滋阴,降血糖。中医认为,糖尿病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,以阴虚为本,以燥热为标。中西洋参、黄精、山药、生地、葛根、金银花等清虚热,养阴润燥生津,对肺、脾、肾的损失有保护作用,可增强机体对葡萄糖的接受和利用能力,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,保护受损胰腺细胞,平稳降糖,可有效缓解肺燥、脾虚、肾虚所引起的口干、多饮、心烦、尿多、乏力、多食等症状。

2.活血化瘀,补肾排毒,防并发。中医认为,气滞血瘀是糖尿病发生合并症的关键。即糖尿病所引发的足病(足部坏疽、静脉炎、截肢)、肾病(肾功能衰竭尿毒症、阳痿)、眼病模糊不清、失明)、脑病(脑血管病变、失眠)、心脏病、皮肤病(瘙痒、干燥)、性病等处的病变是由于大血管或微血管的动脉硬化。中西洋参、生地、红花等可益气活血,清除血管垃圾,改善微循环,改善组织缺氧、缺血状态,改善血管脆性,恢复血管干净、弹性,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。

3.补气养血,健脾固本,强体质。中医认为,脾虚是糖尿病不愈之源,胰腺是附属于脾脏的,要想彻底治愈疾病,就要改善胰腺内环境,重建胰脏自身修复系统,增强胰腺自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。中西洋参、黄精、山药、生地、金银花等,可补气血,补虚损,增强机体免疫力,恢复胰岛功能,调节脏腑功能,促进阴阳平衡,从而保持五脏功能的正常运行。

阅读194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