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定义
胃下垂,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,支撑内脏器官的韧带松弛,或腹内压降低,腹肌松弛,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,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。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。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,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指,其位置相对固定,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。
二.胃下垂的症状表现
1.腹胀及上腹不适
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、沉重感、压迫感。
2.腹痛
多为持续性隐隐约约痛。常于餐后发生,与食量有关。进食量愈大,其疼痛时间愈长,且疼痛亦较重。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,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。
3.恶心、呕吐
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,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。这是因为一次进入较大量食物,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,随之出现恶心、呕吐。
4.便秘
便秘多为顽固性,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,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,而致通过缓慢。
5.神经精神症状
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,使其精神负担过重,因而产生失眠、头痛、头昏、迟钝、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。还可有低血压、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。
三.胃下垂的中医辨证治疗
1、脾虚气陷型
症见体弱,胃腹坠胀,食后、站立或劳累后加重,消化差饭量小,面色萎黄,倦怠乏力, 舌淡或有齿痕,苔薄白,脉细或缓。
治则:补气升陷,健脾和胃
方选:党参,炙黄芪,白术,当归,升麻,柴胡,陈皮,枳壳,炙甘草。
2、虚实夹饮型
胃腹坠胀不适,食后加重,喜暖喜按,心跳加快,水走到肠道发出间咕噜噜的声音,恶心,呕吐清水痰涎,大便不成型,舌淡苔白滑。脉象沉细小滑。
治则:治以温阳化饮、和胃降逆
方药:半夏、代赭石、黄连、吴萸。
3、肝胃不和型
两侧肋骨区域发胀不舒适,胃腹胀满,恶心干呕,喜欢叹气,苔薄腻,脉弦小。
治则:疏肝和胃,
方药: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,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。
4、胃阴不足型
面色偏红,唇色红而干,胃腹胀满,灼热不适,口干苦,口渴思饮,嗳气,恶心呕吐,大便干,舌红少津,脉象细数。
治则:濡养胃阴,
方药:益胃汤合一贯煎加鸡内金,炒麦芽,莱服子。
5、胃络瘀滞型
胸膈胀满,胃腹坠胀,脐上刺痛,恶心,形体消瘦,面色晦暗,舌暗淡或有瘀斑,苔薄,脉象沉细或涩。
治则:疏肝养血化瘀
方药:血府遂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