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定义
带下,是指带脉以下,带脉是人体经络名,环腰贯脐一周。就是西医所说的白带异常。白带,是女性阴道分泌物,是由阴道粘膜渗出物、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液混合而成。正常情况下,白带的质与量随月经周期而改变。月经干净后,白带量少、色白,呈糊状。在月经中期卵巢即将排卵时,由于宫颈腺体分泌旺盛,白带增多,透明,微黏,蛋清样。排卵2~3天后,白带变混浊,稠黏而量少。行经前后,因盆腔充血,阴道黏膜渗出物增加,白带往往增多。带下过多,指带下量明显增多,色、质、气味发生异常,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。诊疗前首选要排除生理性带下量改变,如女性在月经期前后、排卵期、妊娠期带下量增多。
二.白带异常的类型
1.生理性白带:
正常的白带呈白色糊状或蛋清样,粘稠,无腥臭味,量少,称为生理性白带。由于骨盆底肌肉的作用,女性阴道口闭合,前后壁紧贴。白带中的水分使女性的阴道处于湿润状态,这种湿润环境能减少阴道前后壁之间的摩擦,保护阴道壁不受损伤。同时,这种湿润状态使妇女的阴道润滑并富有弹性,有利于提高性生活的质量。
2.病理性白带:
生殖道炎症,如阴道炎和急性子宫颈炎或发生癌变时,白带量显著增多且性状改变,称为病理性白带。
1) 乳酪状白带或豆腐渣样白带:为霉菌性阴道炎,常伴严重外阴瘙痒或灼痛
2) 稀薄脓性,黄绿色,泡沫状,有臭味白带:为滴虫性阴道炎的特征,伴外阴瘙痒。
3) 灰白色,稀薄,鱼腥臭味白带,为细菌性阴道病的特征,伴外阴轻度瘙痒。
4) 脓性白带:色黄或黄绿,黏稠,多有臭味,为细菌感染所致。可见于淋病奈瑟菌阴道炎、急性子宫颈炎及子宫颈管炎、阴道癌或子宫颈癌并发感染。宫腔积脓或阴道内异物残留等也可导致脓性白带。
5) 水样白带: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,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,见于晚期宫颈癌、阴道癌或黏膜下肌瘤伴感染。间断性排出清澈,黄红色或红色水样白带,应考虑输卵管癌的可能。
6) 血性白带:白带中混有血液,血量多少不一,应考虑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、宫颈息肉、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合并感染或子宫黏膜下肌瘤等。放置宫内节育器亦可引起血性白带。
三.白带异常的中医辨证及治疗
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湿邪,湿邪损伤体脉导致带脉失约。
1. 脾虚证:带下量多、色白或淡黄,质稀薄,或如涕如唾,绵绵不断,无臭。
治疗:需辩证用药,因人而异:脾虚证治以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。
方药:人参、白术、白芍、淮山药、苍术、陈皮、柴胡、黑荆芥、车前子、甘草。
2. 肾阳虚:带下量多,绵绵不断,质清稀如水;腰酸如折,畏寒肢冷小腹冷感。
治则:以温肾培元,固涩止带;
方药:鹿茸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潼蒺藜、肉桂、制附子、黄芪、桑螵蛸、白蒺藜。
3. 阴虚夹湿:带下量多,色黄,质稠,有气味,阴部灼热感,或阴部瘙痒。
治则:以滋肾益阴,清热利湿;
方药:熟地黄、山萸肉、山药、泽泻、茯苓、丹皮、知母、黄柏。
4. 湿热下注证:带下量多,色黄或呈脓样,质粘稠,有臭气,或带下色白质粘,呈豆渣样,外阴瘙痒。
治则:清利湿热,佐以解毒杀虫。
方药:猪苓、茯苓、车前子、泽泻、茵陈、赤芍、丹皮、黄柏、栀子、牛膝。
5.热毒蕴结证:带下量多,黄绿如脓,或赤白相兼,质粘腻,臭秽难闻。
治则:以清热解毒,
方药: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、青天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