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

2019-04-24

一.定义

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,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,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,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,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。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,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。以骨骼疼痛、易于骨折为特征。

二.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

1.原发性

幼年型、成年型、经绝期、老年型。

2.继发性

①内分泌性:

皮质醇增多症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、肢端肥大症、性腺功能低下、糖尿病等。

②妊娠、哺乳。

③营养性蛋白质缺乏、维生素CD缺乏、低钙饮食、酒精中毒等。

④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。

⑤肝脏病。

⑥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。

⑦药物皮质类固醇、抗癫痛药、抗肿瘤药(如甲氨蝶呤)、肝素等。

⑧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、截瘫、太空飞行等;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、Sudecks骨萎缩、伤后骨萎缩等。

⑨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。

⑩类风湿性关节炎

⑪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、单核细胞性白血病、Mast-Cell病等。

⑫其他原因骨质减少、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。

三.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症状

1.疼痛

以腰背痛多见,占疼痛患者中的70%80%。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,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,直立时后伸或久立、久坐时疼痛加剧,弯腰、咳嗽、大便用力时加重。一般骨量丢失12%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。老年骨质疏松症时,椎体压缩变形,脊柱前屈,肌肉疲劳甚至痉挛,产生疼痛。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,亦可产生急性疼痛,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。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、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、肋间神经痛、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。若压迫脊髓、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、直肠功能。

2.身长缩短、驼背

多在疼痛后出现。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,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,负荷量更大,容易压缩变形,使脊椎前倾,形成驼背,随着年龄增长,骨质疏松加重,驼背曲度加大,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,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,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。

3.骨折

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。

4.呼吸功能下降

胸、腰椎容易压缩性骨折,脊椎后弯,胸廓畸形,都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,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、气短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
四.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

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“骨痺”、“骨痿”“虚劳”的范畴,其病因多为脏器虚损,脾肾二脏先后天不足。在生理上,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源。脾之健运,生化精微,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;肾中精气依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培育和充养,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。在病理上,互为因果,脾虚可引起肾虚,肾虚可导致脾虚。若脾不运化,脾精不足,肾精乏源或肾精本虚,脾肾俱虚,骨骼失养,则骨骼脆弱无力终致骨质疏松。

1.脾气虚衰

主要症状:

腰肯痿痛,双膝行走无力,甚则轻微运动就引胸背剧痛,或腰弯背驼,纳少腹胀,饭后尤甚,大便溏薄,肢体倦怠,少气懒言,面色萎黄或皖白,或浮肿,或消瘦舌淡替白,脉缓弱无力。

治法:健脾益气,温阳补肾。

2.肝肾阴虚

主要症状:

腰背酸痛,腰膝酸软,疲乏无力,头晕目眩,耳呜健忘,失眠多梦,咽干口燥,胁痛,五心烦热,颧红盗汗,舌红少替,脉细数。

治法:柔肝益肾,滋险壮骨。

3.肾阴虚

主要症状:

腰膝酸痛,眩晕耳鸣,失眠多梦,患部痿软微热,关节僵硬。男子阳强易举,遗精,妇女经少经闭,或崩漏,形体消瘦,潮热盗汗,五心烦热,咽干颧红,小便黄大便干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
治法:滋阴壮骨,益肾填精。

4.肾阳虚衰型

主要症状:

腰膝酸软而痛,怕寒肢体冰冷,尤以下肢为最重,头晕目眩,精神萎靡,面色白或黧黑,舌淡胖,苔白,脉沉弱,或阳痿,妇女宫寒不孕:或大便久泻不止,完谷不化,五更泄泻,或浮肿,腰以下为甚,按之凹陷不起;甚则腹部胀满,全身肿胀,心悸咳喘等。

治法:温肾助阳补虚。

5.肾精不足型

主要症状:

患部隐痛萎软无力,筋骨痿弱无力,表现为早衰,发脱齿摇,健忘恍惚,舌红,脤细弱。

治法:滋肾填精,益气补血。

6.风寒湿盛

主要症状:

腰膝痠痛,痿软,肢节曲伸不利,或廉木不仁,畏寒喜,温,心悸气短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
治法:祛风散寒,活血通络,补益肝肾。

7.气滞血瘀型

主要症状:

颈腰强直,筋肉痿缩,活动受限或剌痛不能按。嘴唇指甲晦暗,皮肤干燥,舌质紫暗,脉细涩。

治法:行气活血,化瘀止痛。


阅读544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