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定义
焦虑症,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,是神经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,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。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。主要表现为: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,坐立不安,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,如心悸、手抖、出汗、尿频等,及运动性不安。
二.临床表现
1.慢性焦虑(广泛性焦虑)
(1)情绪症状: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,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、紧张害怕,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。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、提心吊胆,恐惧、害怕、忧虑的内心体验中。
(2)植物神经症状:头晕、胸闷、心慌、呼吸急促、口干、尿频、尿急、出汗、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。
(3)运动性不安:坐立不安,坐卧不宁,烦躁,很难静下心来。
2.急性焦虑(惊恐发作)
(1)濒死感或失控感: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,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。而一旦发作时(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,如封闭空间等),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,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。
(2)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:如胸闷心慌、呼吸困难、出汗、全身发抖等。
(3)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: 发作突然,发作时意识清楚。
(4)极易误诊: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“120”急救电话,去看心内科的急诊。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,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,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。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 惧,担心自身病情,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,做各种各样的检查,但不能确诊。
三.焦虑症的中医辨证
1、心胆气虚
症状:心悸胆怯,容易惊恐,多疑多思虑,精神恍惚,情绪不宁,坐卧不安,失眠多梦;舌质淡,苔薄白,脉数或虚弦。
治法:益气养心,镇惊安神。
2、心脾两虚
症状:心悸,失眠多梦,头晕,面色无光泽,倦怠乏力,食欲不振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治法:益气养血,健脾宁心。
3、阴虚内热
症状:多疑惊恐心跳快,失眠多梦,饿又不想吃,想睡又睡不着,口苦尿黄,舌红,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。
治法:滋阴凉血,清热安神。
4、肝胆火旺
症状:除了一般焦虑的症状外,患者还会特别容易感到口干、易怒、胸胁胀闷等
5、心火上炎
症状:特别容易心烦易怒,心悸胸闷,失眠,严重时伴有口疮、舌疮与小便偏黄等症状
治疗:用黄连阿胶汤或交泰丸、导赤散等药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