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定义
痛风,痛风又称“高尿酸血症”,是一种因代谢障碍,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,又称代谢性关节炎。患者多于30~40岁以后发病,男性约占95%,女性多发生于绝经期后,但因特异酶缺陷者可在青少年发病。一般间歇性发作,主要表现为拇趾、踝及指关节等部位红肿,且伴随针刺、刀割般的锐性疼痛,多数患者会伴发高烧。痛风可以有“急性痛风”、和“间歇性痛风”。中医将本病归属“痹证”“历节”等范畴。
二.发病病因
1.原发性痛风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所致,多有遗传性。
2.继发性痛风继发于其他疾病,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。
三.痛风的中医辨证分型
1.湿热痹阻型痛风:
主要症状:关节红肿热痛,病势较急,局部灼热,得凉则舒。伴发热,口渴,心烦,小便短黄。舌质红,苔黄或腻,脉象滑数或弦数。
治疗原则:清热利湿,通络止痛。
2. 风寒湿痹型痛风:
主要症状:关节肿痛,屈伸不利,或见局部、。伴关节喜温,肢体重着,麻木不仁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象弦紧或濡缓。
治疗原则:祛风散寒,除湿通络。
3.痰瘀阻滞型痛风证候:
主要症状:关节肿痛,反复发作,时轻时重,局部硬节,或见痛风石。伴,屈伸不利,局部皮色暗红,体虚乏力,面色青暗。舌质绛红有瘀点,苔白或黄,脉象沉滑或细涩。。
治疗原则:化痰散结,活血通络
4.脾肾阳虚型痛风:
主要症状:关节肿痛持续,肢体及面部浮肿。伴气短乏力,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纳呆呕恶,腹胀便溏。舌质淡胖,苔薄白,脉象沉缓或沉细。
治疗原则:健脾益肾,温阳散寒。
5. 肝肾阴虚型痛风:
主要症状:反复发作,日久不愈,时轻时重,或关节变形,可见结节,屈伸不利。伴腰膝酸软,耳鸣口干,肌肤麻木不仁,神疲乏力,面色潮红。舌质干红,苔薄黄燥,脉弦细或细数。
治疗原则:补肝益肾,祛风除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