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定义
心梗,也叫急性心肌梗死,是冠状动脉急性、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。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,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,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,可并发心律失常、休克或心力衰竭危及生命。
二.临床表现
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,在起病前1~2天或1~2周有前驱症状,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,发作时间延长,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;或继往无心绞痛者,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。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:
1.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
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,常伴有烦躁不安、出汗、恐惧或濒死感。
2.少数患者无疼痛,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。
3.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,可能误诊为胃穿孔、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;少数患者表现颈部、下颌、咽部及牙齿疼痛,易误诊。
4.神志障碍,可见于高龄患者。
5.全身症状,难以形容的不适、发热。
6.胃肠道症状,表现恶心、呕吐、腹胀等,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。
7.心律失常,见于75%~95%患者,发生在起病的1~2周内,以24小时内多见,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,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、房室传导阻滞。
8.心力衰竭,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,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,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咳嗽、发绀、烦躁等症状。
9.低血压、休克,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出汗、血容量不足、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,大面积心肌梗死(梗死面积大于40%)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,可引起心源性休克,收缩压<80mmHg,面色苍白,皮肤湿冷,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,心率增快,尿量减少(<20ml/h)
三.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
1. 气虚血瘀阶段:
一般多在发病5天之内,也有从发病24小时后向第二阶段转化者。.心肌梗死症见胸闷气短,胸痛彻背,痛如锥刺,固定不移,自汗肢冷,倦怠懒言。
治疗原则:益气活血为法,
2. 痰湿中阻阶段:
一般为两周左右,心肌梗死症见心胸闷痛,脘腹胀满,口腻消化不良,四肢倦怠,大便稀溏,脉弦滑或濡滑,舌苔由白腻向厚腻转化,一周后渐转黄腻苔。
治疗原则:燥湿祛痰,芳香化浊为主,
3. 气阴亏损阶段:
病后两周,舌苔由厚腻渐转薄白净,少数病例可见剥脱苔或舌光无苔者,.心肌梗死症见胸痛隐隐,心烦失眠,头晕心悸,口渴喜饮,气短汗出,倦怠懒言,脉多细数或弦细。
治疗原则:益气养阴,活血通脉